南通作家圆太极推出美食长篇小说《最后的御厨》
2019-02-21 11:10

扬子晚报讯 (记者 蔡震)畅销书作家圆太极继《鲁班的诅咒》《刺局》系列爆款小说之后,暌违六年转战中国美食领域的又一部商战传奇力作《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日前由北京一未文化出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小说上市不久,短时间内微博话题阅读量便已过200万,引起全国读者朋友极大的关注。

图片

圆太极原名袁晖,是江苏南通供电公司一名员工,也是一名技术能手。作为一名“70”后业余作家,圆太极多年痴迷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擅用脑洞大开的创作思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其中的奇绝之处生发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大作。他的悬疑探险系列小说《鲁班的诅咒》热销百万册,被网友奉为“2011年第一小说神作”,吸引大批死忠“鲁粉”。另一部讲述中国刺客传奇的小说《刺局》系列,获得“2018年度十大最受关注的奇幻IP”奖。同名悬疑动作电影由香港著名导演李仁港执导,冯绍峰、胡军、许晴、金晨一线实力大咖加盟主演,预计将于2019年登陆全国院线。

 图片

“一直想写一部美食类的小说,毕竟"民以食为天",这是一部融美食、商战、情感于一体的长篇小说。”圆太极介绍,《最后的御厨》共分为三部,是一个以厨艺为载体的清末商战故事,

第一部《厨道风云》讲述了身负绝技的末代御厨许知味,在遭受小人构陷被赶出宫廷,又被浙江厨党群起而攻之背井离乡,在庙堂与江湖之间,饱尝人间滋味,最终发愤图强,经过才能与智慧的比拼,冲破重重凶险和死局终于找到属于上海本地真正的味道——创立上海本帮菜,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厨王的传奇故事。

《最后的御厨》突破了传统美食类小说的窠臼,将美食作为小说文本载体,描摹出深藏于色香味之中的美食“大江湖”,将锅勺刀铲中的杀机与炸烧蒸煨里的商战权谋,尽情展露。小说将笔触聚焦于时局鼎沸的晚清社会,贪婪无度的皇宫、自由发展的上海滩、妒贤嫉能的同行、肝胆相照的兄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轮番登场,烹调出一幕幕悲喜交集的人间大剧。为了创作这本书,圆太极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故事融合历史与传奇,给出大量有史可循的细节支撑。

目前“最后的御厨”系列小说第二本书已经送审,第三本进入编辑校对阶段。“在第二部有个斗菜的厨师,叫李俭子,其实就是南通俗语"一桌菜只舍得二两油"里扯出的李俭子的传奇,他最擅长的就是烹制寡淡的蔬菜,而他的二两油可以让寡淡的蔬菜变成百吃不厌的美味。”圆太极介绍,这部长篇小说中的“南通元素”会令读者十分亲切,小说中用的许多食材,比如羊肉、芋头、海鲜等,都写了出自南通,都是最上好的。

圆太极的小说,十分讲求专业性,书中对于美食的考究十分准确,通过一场场紧张刺激的“斗菜”,展现出上海本帮菜肴中高超的烹饪技艺。故事对于人物刻画也入木三分,由表及里刻画出主人公的灵魂所在,正直、果敢、勤勉好学有抱负的主人公许知味,将信义遵循为第一要义的祝昇蓬,都令人印象深刻。

【回忆创作的故事  揭开《御厨》背后的秘密

一点执着、三重底气

|圆太极

家乡有句老话:“金鞍玉座状元帽,不如口中好味道。”这话拿到现在来说,是有种不思进取的嫌疑。但是在我们小的时候,计划经济的窘迫让很多人无奈地把这句话当成最大追求。

我从小就很有追求,却并非因为缺少吃喝。当初我家就住南通的南门口,家门口就是菜市场搭建的卖菜大棚。路南有饭店、点心店,路西的烟酒店里有糖果冷饮,烟酒店的隔壁是水果店,再往北走几步还有副食品店。然后我家隔壁卤菜店,而我家朝南的房子本就给公家开了个豆制品店。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再加上祖父、父亲都有做厨的手艺,不可避免地让我对口中的好味道产生执着追求。

有着这种执着追求的人很多,却并不意味了都能吃到真正的好东西,比如产自上海的一些美味食品。那个年代上海在人们心目里是个神奇的地方,神奇到以至于上海产与最好成了同义词。几乎所有产品包装和装饰都是外滩的几座标志性的大楼,而且人们还会把与上海相似作为一种极高的赞誉。像我这个年纪的,应该都记得一块上海饼干、一颗上海糖果就能在伙伴中炫耀很长时间。

南通和上海只一江之隔,但那时实际到达却是需要乘轮船六个多小时。所以去趟上海,有着类似现在去趟美国一样的距离感。很多同龄人可能连轮船码头都没去过,而我得天独厚地享受了许多次去往上海的荣耀,因为我舅舅家在上海。

舅妈是个热情能干的上海女人,做了一手菜。每次我们去上海带的土特产,都会被她变魔术一样做成别具风味的菜肴。之所以说像变魔术,是因为舅妈烧的菜和平时吃的南通菜味道很不一样,特别能抓挠喉舌的敏感,这一点我觉得会做厨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比不过的。其中最能抓挠人的应该就是糖醋排骨,也就是贯穿《最后的御厨》中的那道名菜“霓虹盖金梁”。

图片

有一段时期螃蟹成了奢侈品,平民百姓餐桌上极难见到。但是舅妈用鸡蛋给我们做赛蟹黄,这道美味我吃得惊异连连。不仅是因为其味道的美妙,更是因为食材在厨技的发挥下竟然可以出现如此大跨度的味道转换。

还有一次父亲去上海看病,问我想吃点什么给我带回来。当时上海的食材供应远远好过其他城市,于是我提出想吃梭子蟹。在我意识中梭子蟹应该是蒸得红彤彤的,但是给我带回来的却是一个带盖的搪瓷缸。梭子蟹剥好剁成小块,然后用宁波年糕一起炒。这是舅妈特别为我做的年糕炒蟹,而这种做法那时候在南通从未见过。本来需要蘸醋吃的无味蟹肉,在炒制中就已经融入了酱味、糖味和年糕香。

舅妈做的菜是平民化的上海菜,但依旧可以从中品出味道的独特、食材的变化,以及做法的精致。所以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却依旧非常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这记忆是我敢提笔写本帮菜作品的第一重底气。

表哥应该是受到舅妈的熏陶,参加工作后学的就是厨师。而本帮菜这个概念就是表哥告诉我的:“上海菜真正的叫法是本帮菜。因为上海曾汇集了苏帮菜、徽帮菜等十六种地方风味,所以当形成上海独特的一方风味时,人们把这叫做本帮菜。”

表哥学厨很用功,这是我亲眼所见,工作前最爱玩的一个人后来竟然把看菜谱当做了最大爱好。表哥到过的地方很多,深圳、北京、香港……是创业也是游学,不过最后还是回到上海。

在北京中国城主理本帮菜那段时间应该是影响力最大的时候,很多美食行家都说,要吃本帮烧黄鱼就得去中国城找沈大厨。中国城是个会所性质的酒店,主要是些离退休老干部活动的场所。所以从地点和影响力来讲,表哥也可以算得上个御厨了。回到上海后,表哥参与过各种国际会议的接待工作,给来访的一些国家领导人做过菜。所以从服务对象来讲,表哥也真的算得个御厨。

那年表哥家搬新家,我驾车道贺急匆匆来回未曾好好吃喝。表哥给我做了四盒小菜带了回来,其中有一盒八宝辣酱。对这道辣酱我情有独钟,它配料的种类据说就和扬州炒饭一样是个谜,至今没有绝对的定论。但是后来表哥和我聊了美食七滋七味的道理,他的八宝辣酱中真的是用了八种配料,而且对应了七滋七味。《最后的御厨》第二部中我写了五宝辣酱,交稿后认真的编辑指出错误,说本帮菜的特色菜是八宝辣酱。我说没有错,别着急,到第三部时你会见到“八宝斗五宝”的对决,而且可以知道为何是八宝,又是怎样的八宝。

如今表哥已经从事烹饪教学工作,我经常可以从花椒直播看到他教学本帮菜。有这样一个本帮实力大厨的支撑,应该是我写本帮菜作品的第二重底气。

 图片

认识周彤先生是在2014年春末,我应邀去上海和李小龙的女友丁珮商谈写传记的事情。期间几个老总和我聊到一起搞个上海本帮菜发展的电视剧,于是把上海著名美食评论员周彤先生也请了过来。

周彤先生的外貌与我想象的相去甚远,削瘦斯文的身材不像个厨者而更像一个学者。而当他口吐锦绣、舌绽莲花直入美食正题之后,这一特点就愈发明显了。他讲食材、讲菜品,说厨艺、说字号,从烫鳝鱼的流水桶到老正兴的争斗和兴衰,从老上海最妙的糟料到炒刀豆的呛味入油,从菜品的文武之道到菜品顺序的相托相衬。

那一晚是在兴国宾馆的咖啡厅里,灯光昏蒙、环境静谧。这里本该是俊男靓女相拥低语、浪子怨妇瞒人私会的场所。而周彤先生便在这样一个优雅场所里边吞云吐雾边给我们几个男人大讲本帮美食,不知道该算煞风景呢还是该算独有风景。聊到深夜两点服务员下班把我们请出咖啡厅,我们意犹未尽地在宾馆花园里又聊了一个多小时。

“美食之道还蕴含了玄理、药理、养生道理,所以研究美食,《易经》要看,《黄帝内经》、《千金方》也要看。”当周彤先生说出这句话时,我很惊讶更惊叹。自古文者不厨,厨者难文,而周彤先生却是少有的文厨集于一身的真正高手。此刻我已经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美食研究者、评论者,能将美食之道研究到这种境界和高度,他的骨子里已经凸显出了某种神性。

之后为了创作这部小说,周彤先生给我提供的很多关于本帮菜的资料。他的《本帮菜味道的秘密》出版后也是第一时间寄到我手里。直至现在,他都会时不时发一些美食文章和资料给我提供弹药。

周彤先生肯定是我写本帮菜作品的第三重底气,而我写的这部《最后的御厨》也是完成当初约定。

哈里特·冯·霍恩说:“烹饪就像爱一样,要么全心全意投入,要么完全放弃。”而我要说,写作也像爱一样,特别是写作《最后的御厨》这样与美食烹饪有关的书。因为这其中有我追求好味道的执着,因为这其中有从民间到业内再到文化层次给予我的三重底气。

如今,《最后的御厨》第一部已经出版上市,历经多年烹饪的这道大菜味道到底如何,还需要读者品评指正。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