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埋葬方言
2019-02-20 19:22

       今天是我们抓住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机会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冯骥才曾经发出呐喊。从古至今,传统文化一直潜移默化的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一笔一划皆文化,一字一句怀乡愁,一砖一瓦藏记忆,一言一行伴乡音。与此同时,它们又在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中与我们渐行渐远,让人不禁担忧,”江河若断流,吾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断流,吾辈何以见祖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更加显得原汁原味。但在当下,特别在城市之中,普通话成为了大众交流的主要工具,方言表现出的亲切与温暖正在慢慢被人淡忘。

武汉方言地铁站的开通,让正在消亡的方言能够偏安一隅,继续洗涤羁旅漂泊的游子们。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那么方言必定是融入这座城市的催化剂。

英国首相邱吉尔说过: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焚书坑儒,文化的独裁统治必将带来的是覆灭;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项羽皆揭竿而起,秦传到二世便已覆灭。

语言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既需要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同时需要客家话,吴方言,粤语,晋方言等方言,乃至少数民族的特色方言,才能将地域传播得更加有力,这样才能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然而这一步的迈出远比想象中的艰难,笔者在考研备考期间,认识一些少数名族的研友,他们早已不住在具有民族特色的竹屋,苗寨里,民族服饰也许久不曾穿过,具有民族印记的语言也是一句话不会讲。

如何保护方言?笔者以为,首先要唤起人们对于保护方言的忧患意识,正是由于一些人的淡漠,导致方言的流失。其次要多举行关于方言艺术研究的研讨会,举办方言的文艺晚会,出版介绍方言魅力的教科书,用方言演绎一些影视作品,这样方言的传播才会更加有力。

  不该埋葬方言,也不能将它抛弃。一旦将其抛弃,重新拾起,难免会陷入东施效颦的丑态!!!

       扬子晚报见习评论员 顾志超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