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优展长厚植发展新优势,精心描绘“镇江很有前途”的时代画卷
2024-07-05 22:09

“镇江很有前途”。7月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六场。聚焦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镇江市奋力绘就“镇江很有前途”现代化新画卷。镇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表示,镇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三个千亿级台阶,从2013年2659亿元跃升至2023年5264亿元、增长了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3万元、全省排名第5位,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5万元、全省排名也是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至1.82。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改善也很显著:能耗强度下降了38%,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49%,优良天数比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

新闻发布会现场

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镇江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愿景,“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的发展布局,“产业强市、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聚焦于整体战略的落地,提出并集中力量推进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

抓住战略机遇,精心构筑开放高地

镇江当下正面临难得的机遇,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我们将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以建设G312宁镇产业创新走廊为重点,和沿线城市加深融合、扩大合作,推动优势互补;同时,支持镇江企业“抱团出海”“借船出海”,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预计到“十四五”末,能够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

镇江有山有水,自然生态禀赋得天独厚。我们将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聚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发展抽水蓄能、光伏等绿色电力,努力为高质量发展赢得主动权。未来几年,我们的绿色电力消费量年均增速力争保持在50%以上;到“十四五”末,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稳定在100%,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深入推进港口码头资源整合,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格局,努力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功能。我们预计到“十四五”末,可以将铁路和水路区域货运量提高到3亿吨。

坚持以创新赋能,加快布局发展新赛道

第一是壮大新兴产业。2021年,确立了制造业“四群八链”主导产业体系。将立足这一基础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到“十四五”末,力争“四群八链”应税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形成4~5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其次是培育未来产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正以指数级速度发展,我们将瞄准长远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到“十四五”末,力争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和氢能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第三是升级传统产业。镇江工业根基深厚,我们将注重存量加快焕新传统产业,到“十四五”末,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500家。

二是建设具有承载力的园区。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与载体,我们深知,园区强、产业才能强。从2021年开始,我们开启了新一轮园区整合,明确园区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工业用地,推动项目和要素向园区集中。全市开发园区数量压降55%,2023年亩均税收提升13%。我们把今年确定为“园区建设提升年”,重点围绕体制机制改革、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产业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发力,使园区真正挑起经济发展大梁。

三是营造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我们深刻把握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地区,聚焦经营主体需求和感受,持续优化政策、政务、市场、法治、人文等环境,让营商环境成为镇江招商引资的最亮名片。目前,我们在开发园区整理出的工业熟地有1万多亩、可用载体有200多万平方米,成本在沪宁线上较低;同时,推出的人才等方面政策在沪宁线上具有优势,诚恳欢迎有识之士、有为之人到镇江安家落户、共同发展。

坚持补齐短板,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

镇江将集中精力抓经济抓产业抓项目,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持续做优发展质量。徐曙海说,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人均“走在全省前列”。镇江的优势比较明显:一是有着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拥有全省最长的长江岸线,港口能够为有大运输量需求的项目提供支撑;二是能够提供的工业用地体量比较大;三是有着一定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在镇高校以理工科见长,镇江在校大学生近15万人,且周边高校资源也十分丰富;四是有着较低的生活成本,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

借势借力补齐自身发展短板。进一步畅通与周边城市的路网,加快推进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同时继续打通区域间的“断头路”“瓶颈路”;畅通苏南苏北水路联系,京杭大运河将苏南苏北城市串联起来,镇江是重要的节点城市,我们将加快推进苏南运河镇江段“三改二”等工程建设,共建“水运江苏”。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将协同南京、常州、扬州等毗邻城市深化跨界治理,努力在跨界水体整治、打击固废倾倒等更多领域拓展合作项目。

这些年,我们加强与区域内城市在教育、医疗、旅游、信用等领域的合作,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接下来,我们将把这项工作继续做深做细,携手推动公共服务领域政策、规则、标准、数据互通共享,在就业创业、校外研学、社保一卡通等方面取得更多合作成果,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