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5周年!盐城与世界共赴“绿色之约”
2024-07-05 19:52

 沙洲如画,鸟浪如潮。一片湿地,连接了中国与世界。一片湿地,勾连了盐城和未来。

从卫星俯瞰盐城海滨,亚洲最大的海岸湿地呈扇形匍匐伸展,渐渐没入黄海的滚滚波涛。

图片

金滩鹿影 徐萍 摄

2019年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这颗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日益绽放时代光彩。

成功申遗五年来,盐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强大的定力和长远的眼光,全力推动湿地保护与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在实践探索中交出了耀眼答卷。

图片

梦幻滩涂 陈霞 摄

探路共生

实践“行稳致远”

在东台市川水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区,高空、浅滩、河面随处可见鸟类成群的身影,鸟鸣声不绝于耳,为湿地带来勃勃生机。

盐城市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我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包括射阳和东台川水湾两个子项目,总投资4.31亿元,其中获中央财政3个亿的支持,目前项目顺利完成,修复海域面积15.5平方公里,有力推动全省最长海岸线成为最美海岸线。

科学保护与恢复湿地资源、维持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盐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盐城市大力推进以湿地保护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生态修复的盐城实践行稳致远。

——强化政策保障。在全国率先将“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写入党代会报告;颁布《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让湿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扶持湿地领域研究开发,科学有效地保护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

图片

精心哺育 卢瑞忠 摄

——加大创新实践。加强遗产生态价值探索,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全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河岸环境整治、退“渔”还“湿”、退“田”还“湿”、建设小微湿地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继打造“720高潮位栖息地”国际样本后,条子泥打造鸟兽共生“新样本”,恰当处理黑嘴鸥和麋鹿两个竞争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探索“为鸟留食”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金融+生态”创新试点。

——建立协同机制。盐城市创设“政府+联盟+协会+志愿者”协同保护机制,先后组建条子泥湿地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东台基地等机构,常态化开展鸟类、底栖、大气、水体等专题研究,持续发力湿地修复和生态保护。

一项项有力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件件管护实事,发芽生长推进到位。

盐城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生态城市。全市湿地保护率为49.4%,自然湿地保护率为63.9%,累计治理互花米草18.59万亩,规模全国最大。生物多样性“家谱”持续丰富,盐城市共记录生物物种469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保护物种共计142种,包括35种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以及107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

图片

湿地渔港 赵恒山 摄

搭建平台

共谋“诗情画意”

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开幕式视频致辞中强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2023年,盐城成功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盐城共识》入选“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成果清单。

这是盐城持续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缩影。依托世界自然遗产,盐城搭建起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构建起深化全球生态治理合作的长效机制,共谋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

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起源于2017年在盐城举办的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盐城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黄(渤)海滨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并推动升格为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绿色发展的全球共识。

图片

集结号 徐行 摄

助力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沿线22个国家,深化滨海湿地与候鸟迁飞保护合作;主动分享申遗经验,助力推进黄(渤)海区域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积极推动筹建全球滨海湿地城市联盟;深化与韩国庆北国立大学、英国皇家观鸟协会等单位的合作平台建设……盐城的“生态朋友圈”不断扩容,推动生态互助、发展互通、文明互鉴。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盐城创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湿地修复,即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辅助再生、自然恢复、保护保育等生态修复项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保护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全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开展自然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从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再到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全球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中国样本。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盐城用中国方案启迪了世界,也集聚着全球智慧,共谋“诗情画意”。自觉担当起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践行者,盐城用坚守和实干回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为全球生态治理和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贡献盐城智慧。

图片

琴声悠扬 潘振东 摄

点绿成金

激活“湿地流量”

看鹤舞、听鹿鸣,感受湿地、探秘世遗……在今年的端午小长假,全市旅游人次同比增长16.91%,旅游产品交易额同比增长7.26%,增长率均位于全省第一。

拓展“两山”转化通道,释放更多的生态红利。盐城不断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精心做好生态旅游大文章,推动“生态资源”形成“生态产业”、支撑“生态富民”。

放大世遗效应,全力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23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8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3.0%,实现旅游总收入5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当前,盐城市正以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广世遗产品。

守住“生态美”,带来“百姓富”。依托条子泥湿地、黄海森林公园、荷兰花海等景区,盐城正打造“长三角高端康养组团”,生态康养吸引力不断增强;响应“退渔还湿”,培育“观鸟经济”,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实现从“卖海鲜”到“卖海景”的蝶变……

图片

赶海 张婉莹 摄

创新湿地修复保护和开发融资新渠道。2022年8月,全国首单基于自然的鸟类友好型生态修复蓝色碳汇贷在盐投放;2023年1月,江苏省首笔“海洋蓝色碳汇贷——紫菜贷”成功落地盐城;2023年9月,江苏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腾讯公司顺利完成蓝碳生态系统碳汇交易,实现我国盐沼蓝碳交易“零的突破”。

点绿成金,变“高颜值”为“高价值”。建立全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重点围绕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盐城率先制定全国首个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技术标准,全市生态资产存量价值已经达到19.9万亿元。组建盐城黄海湿地生态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湿地修复+蓝色碳汇”项目试点,累计发放碳汇远期交易质押贷款4个多亿,带动碳汇融资15亿元。

湿地在生长,珍禽在飞翔。以成功申遗五周年为新起点,盐城继续倾情倾力倾智做好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修复、价值转化,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典范,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盐城贡献、提供盐城方案。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