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徐州老男孩辞职学艺16年成知名铸剑师,曾为《长安十二时辰》铸刀剑
2024-06-20 20:17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只是随着慢慢长大,大部分人把这份梦想藏进了心底。然而,徐州一名“老男孩”在40岁时,决定告别按部就班的生活,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前往刀剑之乡——浙江龙泉学习铸剑技艺。他叫于卫国,如今已在龙泉打拼了十六年,成为小有名气的铸剑师,拜师当地第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陈阿金。他还成为知名导演曹盾的“御用铸剑师”,2014年以来先后参与《九州海上牧云记》《长安十二时辰》等多部历史武侠类影视作品制作,负责剧中兵器的设计和制作。如今的于卫国圆了自己儿时的武侠梦,女儿也在他影响下来到龙泉,专注于青瓷技艺。目前,父女俩正计划带着这些技艺,回到家乡开启二次创业。

追寻儿时“武侠梦”

40岁“老男孩”辞职前往龙泉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从古至今都是交通要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徐州也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豪迈、尚武的民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小时候的于卫国跟身边小伙伴一样,梦想着“一身武艺,行侠仗义”。在徐州当地,习武之风盛行,武林高手众多,于卫国年少时曾想拜师学艺。然而,那时的他体型瘦弱,拜访几位武师都不愿传艺。

没能走上习武之路,于卫国的“武侠梦”只能暂时藏进了心里。成年之后,他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在当地一家商场里担任管理职务。当年的瘦弱少年,在平凡生活中,渐渐变成了中年大叔。

临近40岁时,于卫国在网上接触到一些刀剑主题的论坛。没想到,这为他打开了“新世界”,刀枪斧钺剑戟钩叉,重新点燃了他的激情。深藏心中的“武侠梦”,一下子被解锁了。

图片

于卫国正在铸剑

最初,于卫国还只是“纸上谈兵”,跟网友交流刀剑知识、铸造技艺。慢慢地,他变得痴迷,开始自己动手,希望打造出梦想中的兵器。

不过,徐州虽然是武术之乡,却并不具备冷兵器相关产业。浙江龙泉是知名的刀剑之乡,彼时,一个“疯狂”的想法在于卫国心里不断生长——辞职,去龙泉当铸剑师。

40岁那年,经过两年多的思想斗争,经历了家人无数次的反对,于卫国还是踏出了这一步。他辞去工作,背上行囊,独自一人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梦想之地——浙江龙泉。

拜师被婉拒并未气馁

网友支持他渡过艰难岁月

龙泉铸剑技艺世代相传,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完备的产业。在当地,随处可见铸剑坊,老师傅挥舞着大锤,叮叮当当声不绝于耳。

对于初到龙泉的于卫国来说,这里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的样子,安静祥和,大隐隐于市。师傅们辗转于炉灶间,一把把“绝世宝剑”被精心打造出来。

刚到龙泉时,于卫国如同初涉江湖的菜鸟,满腔热情,希望能拜在名师门下,开启自己的铸剑传奇。然而,现实终究不是武侠世界,当地的刀剑高度产业化,生产流程分工细致,从事刀剑相关行业的企业有近4000家。快节奏的生产流程中,很少有人会在意这个中年人的梦想。

在遍访老师傅的过程中,于卫国认识了著名铸剑师、当地首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陈阿金。于卫国再三恳求拜师,陈大师对他以礼相待,却婉拒了拜师的请求。原因也可以理解,作为一名外乡人,彼时的于卫国默默无闻,像极了初入职场的“小白”,人家对他毫无了解。

图片

工作中的于卫国

面对这样的窘境,于卫国并未气馁。他决定边看边学边做,租下了一处小作坊,白天就到别的铸剑坊里取经——如何锻造夹钢,如何锻造陨铁,如何扭转钢胚,如何覆土烧刃,如何控制淬火温度,做废了就重来。一开始,在于卫国的作坊里,最显眼的就是成堆的报废品。

于卫国说,初到龙泉那几年,他算不上铸剑师,更像是一个铁匠。因缺乏足够经验和技艺,刚开始时,他只能制作简单的刀胚。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抡锤敲打,在浑汗如雨中苦练技艺。那时,他的产品并不受市场待见,生活一度陷入窘迫。

不过,在网络上,很多跟他一样的刀剑爱好者,给了他不小的帮助。很多人得知了他独闯龙泉的故事,愿意在现实中帮助他。渐渐地,凭借网友们的帮助,他制作的产品在网络上打开了销路,在网友们自发介绍下开始有了稳定的客源。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他在不断成长。

影视“触电”成就“奇遇”

曾为《长安十二时辰》设计兵器

作为一名外乡人,唯有脚踏实地,一锤一锤地去打动别人。凭借几年的默默坚守,身边很多铸剑世家开始接纳他,于卫国抓住机会向他们虚心求教。陈阿金大师也很喜欢这个踏实本分的徐州汉子,经常指点技艺,传授经验。

不过,于卫国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真正的铸剑师。正如很多侠客需要“机缘”一样,他很快迎来了自己的“奇遇”。

2014年,于卫国接到一通电话,邀请他到上海谈合作。到了上海后,他才知道对方是导演曹盾。彼时,曹盾导演正在筹拍电视剧《海上牧云记》,他非常看重作品中的意境和历史还原度,因为之前在网上关注到于卫国的刀剑作品,他希望于卫国能为剧组打造兵刃。对于于卫国来说,曹盾导演要求很高,但并没有提供固定的制式要求,希望他自由发挥,只有一条要求——“要达到那份意境”。

图片

于卫国为影视剧设计打造的作品

对于于卫国来说,曹盾导演的信任让他备受鼓舞,他欣然接受了挑战。回到龙泉后,他没日没夜地开始了设计工作。为了满足需求,他频繁往返于上海和龙泉,不断修改自己的设计稿,前后历时两年。最终,他的设计得到了剧组的认可,剧中人物铁沁的王剑、穆如寒江的寒彻、牧云笙的木剑、中州权力顶端的皇家刀剑,以及主线人物墨先生的月影噬魂等,十多把兵刃在电视剧中一一呈现。

这一次的合作,打开了于卫国的“触电”之旅,曹盾导演更是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后,曹盾导演在拍摄《长安十二时辰》时,直接将兵器设计工作全部交给了于卫国,观众们也得以看到雷佳音、周一围等知名演员,挥舞着一件件于卫国打造的精美兵器。

图片

于卫国为《长安十二时辰》设计的兵器

几次与剧组的合作,让于卫国成了曹盾导演的“御用铸剑师”,经过口耳相传,很多剧组也慕名而来。于卫国说,他现在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各个剧组设计、制作道具兵器。

这份“奇遇”,迎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2016年,在“磨”了整整8年之后,陈阿金大师终于被打动,正式收下于卫国成为自己的弟子。

图片

于卫国(后排)成为陈阿金大师的弟子

女儿在他影响下学习青瓷

父女俩计划回家乡二次创业

从只身独闯龙泉,到成为铸剑大师的弟子,于卫国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也成了广受欢迎的剧组道具合作方。十六年来,虽然经历了坎坷,但他自得其乐。

于卫国说,铸剑师听起来“很酷”,在他看来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追求与坚守。当初,全家反对他辞职铸剑,多年下来,他的这份坚持说服了家人。最让他骄傲的是,女儿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慢慢认同。如今,女儿也跟随他的脚步,在龙泉闯出一片天。

作为女孩,于卫国的女儿于小凡对刀剑不感兴趣,父亲当年的举动让她无法理解。高中毕业后,于小凡只是会在暑假到龙泉看望父亲,当她看到父亲挥汗如雨,一个人在作坊里叮叮当当劳作时,她更多的是心疼。后来,父亲接到了剧组订单,经常一个人画图到深夜,于小凡开始理解父亲的选择。

图片

于卫国的女儿于小凡

在潜移默化中,于小凡开始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龙泉,青瓷与刀剑一样,是当地的两张传统文化名片。于小凡接触各种瓷窑,慢慢被感染了。她像父亲当年一样,也希望能成为一名手艺人。得知女儿的想法,于卫国非常高兴,他为女儿报名瓷艺学校,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

同时,他租下一处窑址,让女儿施展拳脚。于小凡还拜师当地青瓷大师朱知平和王传斌。几年沉淀下来,于小凡的青瓷技艺大增,她还成功说服男友随她一起来到龙泉,如今这对情侣将青瓷工作室做得有声有色。

漂泊在外多年,于卫国和女儿最惦念的仍是故乡徐州。虽然在龙泉事业稳固,可是随着年龄增长,于卫国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他觉得,作为武术之乡,徐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技艺基础,可是刀剑和青瓷相关产业却鲜有发展。如今,父女俩正商量回乡计划,他们打算带着自己学到的技艺,回到徐州开启二次创业。他们希望能带动更多家乡人,加入到这份技艺的传承中。

紫牛新闻记者|马志亚

编辑|万承源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