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常州亮出“三组数据”“四张答卷”!
2024-06-17 16:39

 不断突破既往、超越自我,在高质量跨入GDP万亿之城后,常州依然永葆奋进姿态“再出发”。

图片

回望走过的5年,发展的道路满是崎岖,充满困难的挑战。但常州抓住“时”与“势”,深耕实体经济支撑制造底盘、发力新能源牵引产业破圈、推进中轴枢纽融入新发展格局。与5年前相比,全市GDP增长50%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了三分之一;工业规模实现了翻番,而PM2.5绝对值下降了4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三成,城乡收入比大幅缩小。

这“三组数据”折射了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努力追求。而同时交出的“四张答卷”,更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常州样本”。

厚积薄发的“产业答卷”

制造业是常州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

多年来,常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常州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图片

在东方润安集团旗下马拉兹(江苏)电梯导轨有限公司,2.4万平方米的巨大车间内,看不到几名工人,生产线上,4道工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通过转型,公司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全球平均每3台电梯中,就有2台电梯的导轨是“润安造”。

延续民族工商业百年基因,面对奔涌而来的数字时代,常州更把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纵深开展“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工程,创建各类示范标杆超300个,打造各类应用场景超1000个,其中,中车铁马“精益生产管理”、星宇车灯“产品数字化研发与设计”等4个场景获评国家优秀。数据显示,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全省第一,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业大奖数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在新能源产业的新赛道,常州同样跑出了“加速度”。

图片

理想汽车常州智能制造基地总装车间,无人化的AGV小车“闲庭信步”,娴熟地将电动机、密封条、螺栓等上千种零部件运送至相应工位。蜂巢能源工厂的车间内,高速叠片机以0.125秒/片的超高速运转,产线布满机器视觉监测设备,确保比头发丝还薄的隔膜叠入电池内部之后,没有任何褶皱和异物,更没有一丝损伤。

图片

自2019年下线第一台新能源整车以来,常州已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产业生态圈。全球动力电池TOP10中4家布局常州,161GWh已建产能居全省首位。新能源整车制造北有“梦想”南有“理想”,4家企业上榜全球独角兽,工业体系覆盖了90%以上的门类。在头部企业牵引下,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汽车零部件集聚近4000家企业,光伏和风能上下游集齐。今年以来,吸引落户新能源产业项目超80个,投资总额超570亿元。

与时俱进的“创新答卷”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常州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图片

在浩万新能源科技公司全球首创的IM一体化智能底盘生产线,车辆生产成本降低了30%,能源利用效率提高40%以上。“技术是企业的生命。我们现在手握200多个核心技术专利,具备了全面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研发的硬核实力。”公司创始人周维表示,浩万始终将“首创精神”贯彻于产品研发全链条,研发经费占全年营收的10%以上。

一大批创新的企业唱主角,托举常州趟出一条自我革新的发展之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6.2%,R&D经费支出占比提升至3.4%左右。上市企业即将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000家。

图片

从高铁建设到卫星上天,大国重器无不闪耀常州元素;从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到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从创新高地科教城拔地而起,到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等众多创新平台蔚然成风,回眸常州“万亿之路”,创新,是常州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托起城市建设的美好明天。

在迈向万亿之城的征途中,常州同样用一系列暖心的举措,彰显了爱才、求才的决心,也彰显出“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的品牌吸引力。截至去年底,常州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80人,连续10年全省第一。近三年,常州建成人才公寓11.77万套,对青年人才给予生活居住双资助,让青年英才“拎一个包来、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实现了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绿色低碳的“生态答卷”

绿色,是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图片

过去5年,常州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80%以上,太湖湖心区水质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PM2.5绝对值排名、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达近十年最好水平。

今年5月15日,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常州成功举办,不仅让绿色低碳的美丽常州再一次惊艳世界,更为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增添了一抹生态底色。

秉持“始于治理、终于转型”理念,常州谋划实施了“危污乱散低”治理和“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推动乡镇工业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冲锋队”变成转型发展的“先锋队”,常州四大传统产业:纺织、钢铁、涂料、农机,都在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找到了各自发展新出路,重现“绿水青山”。

图片

常州“两山三水五分田”,拥有“一江一河四湖五山”的自然资源禀赋,在高分交出“生态答卷”时,常州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思考新的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图片

自2017年成为第三批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常州积极构建“双碳”政策体系,重点布局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新型碳材料等绿色产业,时代星云、星星充电等企业纷纷发布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将光伏、储能、充电、检测等要素深度耦合,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图片

当前,常州正聚力建设“新能源之都”,以新能源产业为笔,绘就“绿水青山”。为此,常州专门成立了新能源集团,统筹城市开放场景资源,让城市成为新能源“发储送用网”各环节的“试验场”;推进交通减碳,着力提升铁路、水路运输比重,争取形成水公铁4:5:1的运输结构;新能源汽车去年渗透率全省第一,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全部采用清洁能源,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油站,成功创建了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推进建筑节能,全市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350万平方米,创成全国唯一“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

共同富裕的“民生答卷”

2021年9月,常州首次提出打造“六个常有”民生服务品牌,即“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切入点,优化共同富裕服务供给,促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常有善育”

图片

“常有善育”完善了托育供给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托育机构378家,托位数2.11万个,创建省级普惠托育机构43家、示范性托育机构18家;

“常有优学”

图片

“常有优学”促进了教育公平普惠,2023年新增幼儿园学位6000个、小学学位2.1万个、初中学位8000个、高中学位6000个;

“常有健康”

图片

“常有健康”优化了医疗资源布局,截至2023年底,全市79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建成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16个,全市111家医疗机构影像数据全部汇聚至云平台,实现调阅共享、检查互认;

“常有颐养”

图片

“常有颐养”助力了老年群体安享晚年,全市建有各类养老机构113家,机构床位2.5万余张,2023年建成家庭养老照护床位312张,“银发助餐”工程日均供餐1.78万份;

“常有安居”

图片

“常有安居”打造了人才创新创业家园,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3万套(间),完成农房改善1.48万余户;

“常有众扶”

图片

“常有众扶”传递着城市温度,“红社营”计划,全市培育发展4A级以上社会组织67家,通过福彩公益金专项扶持、社会化资金引入等方式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助老、助残、困境儿童帮扶、困难救助等公益项目254个。

几年来,遵循“全生命周期、全领域覆盖、全人群共享”理念,常州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次获得“长安杯”的设区市,让全体市民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中共享高品质生活。

(姜小莉)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