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如不才,终为他有。”——《南史·徐勉传》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这话是徐勉说的。徐勉是梁武帝时名相,有识人之能,执掌法令、铨选官吏,都非常称职。
早年间,琅邪王融为一代英杰,倾慕于他,想要同他结交。但徐勉对亲友说:“王郎名气高声望大,很难收敛锋芒。”果然,后来王融因欲矫诏拥立萧子良而被处死。徐勉识鉴能力由此被人推重。
徐勉擅文牍,也善辞令,即使文案堆积如山,坐客满堂,他依旧能对答如流,墨不加点。一次,徐勉与门人夜间聚会,有客人求官,徐勉答道:“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时人由此信服徐勉的无私。
对禁中之事,徐勉也从未向外泄露,每有表奏,就烧掉草稿。
徐勉虽久居要职,但不置产业,家中也无积蓄,他的俸禄常拿来接济贫穷的亲族。门生故旧劝他辟田地、开商店、搞水运,徐勉不同意,他说:“人家把钱财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子孙,子孙如有才能,就能自己取得功名;如无才能,即使留给万贯家财,最终也会化为乌有。”
史书上说徐勉幼孤贫,以清正自励。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也说:我家原本清廉,日常贫寒俭朴。至于产业的事,徐勉说:卑微之身蒙受恩遇,致有今日,高官厚禄,可谓兼备。每当私下念叨此事,岂因才能而致,那也是靠着家风和福分,才能至此啊。
徐勉在中年以后,开辟了一个小园,但并非为了耕植,而是为能“少寄情赏”而已。他对儿子说:我心中认为(房舍田园不过是寄身的旅馆而已,无须华美,我也时常以世人称这里是我的宅院为恨事。古往今来,豪富之家,高门甲第,但当其死后,那又是谁家之室?看得很透彻。
信末,徐勉对儿子说:“孝顺的人善于继承祖先的志向,善于绍述祖先的事业。”如今我指望你来成全我的志向,“则无所恨矣”。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这样通透的名句,以及这封告诫儿子的家书,虽千载之下,读来仍有浩荡生气,亦足为世人风范。
【18】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臧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