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腾看中国丨大美长江为经济社会发展添翼
2022-10-01 11:06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全长约6300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与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幅生态优美、产业兴旺、文化昌盛的画卷正沿着长江徐徐展开。 

图片

  这是2022年7月21日在青海长江源地区拍摄的河道。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7月21日在青海长江源地区拍摄的冰川与湖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7月18日在青海拍摄的长江干流通天河起点囊极巴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7月21日在青海长江源地区拍摄的河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图片

  2022年9月28日在四川泸州纳溪区大渡口镇拍摄的长江支流清溪河与长江交汇口。新华社发 (杨涛 摄)

图片

  2022年9月28日,在四川泸州纳溪区大渡口镇,工人在长江支流清溪河岸边绿地养护林木。新华社发 (杨涛 摄)

图片

  2022年9月28日,在四川泸州纳溪区大渡口镇,工人在长江支流清溪河岸边绿地修剪植物。新华社发 (杨涛 摄)

图片

  长江支流清江穿过湖北省利川市主城区(无人机照片,2022年9月30日摄)。新华社发(冉建秀 摄)

图片

  2022年9月29日,环卫工人在湖北省利川市境内的长江支流清江清漂。新华社发(冉建秀 摄)

图片

  2022年9月25日,人们在湖北省利川市境内的长江支流清江边骑行。新华社发(冉建秀 摄)

图片

  2022年9月26日,人们在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齐跃桥村散步。新华社发(冉建秀 摄)

图片

  长江九江经开区段(无人机照片,2022年5月23日摄)。新华社发(魏东升 摄)

图片

  长江九江柴桑段(无人机照片,2022年5月23日摄)。新华社发(魏东升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8月1日拍摄的安徽省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图片

  这是2022年5月17日拍摄的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岸线景观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图片

  这是2022年5月30日拍摄的白鹤滩水电站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5月29日拍摄的白鹤滩水电站一景(无人机全景拼接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5月29日拍摄的白鹤滩水电站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5月29日拍摄的白鹤滩水电站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9月29日拍摄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图片

  2022年9月29日,船舶有序通过三峡升船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图片

  2022年9月29日,船舶有序通过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图片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无人机照片,2022年6月6日摄)。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9月27日拍摄的湖北白莲河水库及周边农田。新华社发(陈凌志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9月27日拍摄的湖北白莲河水库。新华社发(陈凌志 摄)

图片

  湖北白莲河水库的库水经东干渠流向黄冈市浠水县和蕲春县(无人机照片,2022年9月27日摄)。新华社发(陈凌志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9月23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9月23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9月23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7月9日拍摄的湖南省沅江市南洞庭湖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钟祖彪 摄)

图片

  这是2022年8月18日拍摄的湖南省沅江市南洞庭湖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钟祖彪 摄)

图片

  2022年9月27日,工人在湖南省沅江市湖南星海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加工运动用网。近年来,这家传统渔网生产企业转型生产运动休闲用网。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图片

  2022年9月27日,工人在湖南省沅江市芦小妹食品有限公司包装芦笋。近年来,沅江市发展芦笋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芦苇资源。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图片

  2022年9月27日,湖南省沅江市莲花岛村的退捕渔民在打扫人行道。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图片

  2022年9月27日,游客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地面陈列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图片

  2022年9月27日,游客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地面陈列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图片

  游客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水下参观廊道内,通过观景窗观看保护罩内的白鹤梁题刻(2021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图片

  游客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水下参观廊道内,通过观景窗观看保护罩内的白鹤梁题刻(2021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图片

  这是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内利用“无压容器”原理原址原貌原环境保护的白鹤梁题刻(2021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图片

  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白鹤梁题刻无压容器罩内,潜水员在进行清理作业(2021年3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