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上班第一天,常州发“创新政策”大礼包!
2021-02-18 16:22

新春上班第一天,常州召开全市创新发展大会。会上,常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随后,常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就具体政策内容进行解读。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斌

创新投入空前:

设400亿科创资金

带动全社会创新投入达2000亿规模

据介绍,近年来,常州聚焦科教创新明星城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成效,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位居全国第16位。常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今年的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建设高质量的国际化智造名城。

为进一步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社会创新能力,常州此次出台了《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若干政策》)。

据介绍,本次创新政策采用“1+1”政策体系,即一个《实施意见》,一个《若干政策》。《实施意见》明确聚焦 “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总量、质量、增幅、增速、要素等方面明确了35项细分指标。《实施意见》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全市创新投入的总体规模,即全市设立400亿元科创资金,带动全社会创新投入达到2000亿元规模。

图片

新闻发布会现场

以“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为引领,以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支撑,以高端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标杆的“国际化智造名城”和安全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到“十四五”期末,高新技术企业超5000家、人才资源总量超185万人、科技型上市企业超100家。

集聚人才来常州创新创业:

大力支持高层次引才聚才

开展“青春留常”计划

《若干政策》从人才引育、金融保障、企业培育、产业链创新、载体建设、院校创新、氛围营造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二十条政策措施,以精准施策推动全社会创新突破。

政策在集聚人才来常州创新创业方面,支持高层次引才聚才。对新引进的年薪30万元以上的人才,三年内以对地方贡献部分为上限进行分类分档奖励,奖励总额累计以100万元/人为限。

图片

常州市创新发展大会

实施顶尖人才引进计划,对引进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全职的海内外顶尖人才,采取“一事一议”。向“高精尖缺”人才发放“常商服务 · 龙城英才卡” ,提供政务服务、体检就诊、旅游观光、通行便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质精准服务。

引荐人才(团队)落户后,3年内入选市级以上领军人才的,分档给予引荐人最高50万元奖励。推进境外离岸孵化器建设,根据引才聚才工作成效给予孵化器最高100万元奖励。

《若干政策》还提出支持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开展“青春留常”计划,对企业新引进毕业2年内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的,分别给予每月300元、500元、800元的生活补贴,连续补贴2年;对无本地自有住房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分别给予每月500元、600 元、800 元租房补贴,连续补贴2年。在常连续缴纳社保6个月以上且抵常工作2年内首次购买本地商品房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25 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对经认定的人才,给予住房公积金贷款方面的政策支持。

对企业新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人才,分别参照全日制本科、硕士的条件享受生活、租房和购房补贴。

支持“人才优居”工程建设。按照“职住平衡、就近建设、个性共享”的原则,在高校、科研机构、高新区等人才集聚区规划建设或改造10 万套符合青年生活需求的人才公寓。

在人才公寓中配套规划“青年驿站”,为来常就业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提供最长3个月的免费住宿以及就业咨询等综合服务。在武进区、新北区规划建设、引进国际化的社区、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

加大科技金融保障:

设立60亿元天使投资母基金

投向常州市“253”优势产业等

《若干政策》还推出一系列金融方面的重磅支持政策,形成了覆盖企业创新链的完整金融生态体系。具体包括,组建科技创新基金,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基金管理机构来常设立各类创新子基金,设立60亿元天使投资母基金,主要投向常州市“253”优势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5G通信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企业。设立1亿元的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对初创企业和个人建立“基金+银行”风险分担机制,给予全额或者50%贴息。

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加大对闲置厂房、综合体的改造利用,重点引导利用生活配套好的现有建筑建设功能完备的双创载体,并根据成效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引导资助。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